电子监管码一推出,便引来业界的一片质疑声。在天平的两端,一边是国家质检总局鼎力度推动电子监管码的决心,一边是企业的联名上书,抵制监管码的实施。这个以电子监管码为轴心,履行者与被履行者间的一场“博弈”由此开展。
电子监管码到底将何去何从?它的实施是某些机构利益的显示,还是真正为企业打假做事,在这场博弈里,履行历程的透明度与可操作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用电子进行监管
电子监管码由国家质检总局、中信集团和中国电信于2005年开始建立,旨在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腕,对产品德量进行监管。
电子监管网系统的一大特征就是“一物一码”,每一件产品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电子监管码,电子监管码是借助先进的编码技术随机生成的,很难捏造,所以这个系统除了能供给产品的基础信息外,还起到打假的作用,通过中国产品德量电子监管网遍及全国的消耗终端,便于消耗者对产品的真假进行辨别。
一方面,在政府作用的推动下, 小字符喷码机电子监管码的遍及任务已经开始进行,用电子网络进行产品监管也具有了肯定的可行性,但是另一方面,却涌现了来自众多企业的反对声。
业内相干防伪技术人员提出:“企业要上这样的东西,没有个两到三年,是搞不起来的。强迫的效果就形成赶工,自觉投入,加上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将形成电子监管码实施不到位,直接效果就是监管码的作用被重大降低。”
孰是孰非,一场“博弈”正在上演。
电子监管码为何遭质疑?
在最近一次就电子监管码的民意调查中,以为电子监管码的实施有肯定的实践作用,赞成推广实施的占14.23%;以为属于面子工程,不具实践作用,支持取消的占59.41%;以为机遇不成熟,倡议推延实施的占25.52%;示意不关切,无所谓的占0.84%。
其中,提出取消该政策的人数竟超越半数。在酿酒行业中,同样对电子监管码一片质疑声,最早对“电子监管码”提出质疑的是啤酒企业。
据统计,2007年,我国啤酒产量达3931.37万千升,遵照500mL/瓶计算,我国2007年共生产775亿瓶啤酒,实施产品德量“电子监管码”之后,要对每瓶进行贴码或许喷码,这将使已经处于微利的啤酒企业面临雪上加霜的局势,并且775亿个电子监管码的落实更是“不能够实现的任务”。
年初,几家大型啤酒企业便联名上书,对实施该规则后企业的生产成本、新装备的更换等各种不利因素提出意见。
随后,电子监管码也成为“两会”中的一个热点,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宗庆后倡议取消对食操行业的产品德量“电子监管码”制度。随后,饮料行业、乳制操行业、化妆操行业也都纷纭对此示意质疑。
为何电子监管码的实施引起企业如此激烈的反对声?为何很多始终与质检机构维持“良好关系”的名优食品企业,也撕破脸皮,站到其统一面?很多酿酒企业的代表以为,究其起因,抵触集中点重要为:对电子监管码缺少了解,详细操作历程的难度较大,肯定水平增加了企业成本,触及到企业利益,而实践作用尚待考核,行业整体的产品赋码技术不高,需做调剂。
2008年4月9日,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三届五次理事会(扩张)会议上,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强曾公开质疑“电子监管码”的实用问题,质疑的内容触及治理难度,压膜外包装的监管码运用、免费、白酒产品瓶型差别带来的操作问题等十几个方面。
将电子监管码进行到底
尽管众多企业对电子监管码的实施心存疑虑,但国家质检总局誓将电子监管进行到底。
质检总局有关人士对《华夏酒报》记者示意:“电子监管网和电子监管码不是防伪产品,而是中国政府为增强对产品德量全历程监管而建立的产品德量追溯平台,是质检总局等部门遵照国务院请求,建立产品德量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重要举措。”
同时,为了避嫌,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将退出占中国产品德量电子监管网30%的股权。
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以为,目前,电子监管码的实施在技术及实践操作中仍须要始终探索与改良,质检总局与地方质检部门将全力帮助企业处理在电子监管码运用历程中涌现的各种问题。
关于下一步任务,蒲长城指出:“电子监管码的实施将分步推行。第一步,建立和完美制度,选择的一些产品是便于全社会监管的,通过这些产品实施这项制度来建立和完美这个制度。第二步,扩张对相干产品的监管规模。有的产品能够还要增加进来,总体上是一个扩张的趋向,但是扩张哪些,要依据事先的须要再进行扩张。同时也能够会对个别产品做一些调剂。第三步,完美如今的监管技术和行政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