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消费者在药店买药时会发现,药盒两侧新增了密密麻麻的码号条,不同于以往的条形码,即使是同一品牌的药,每盒药的码号都不同。一般人不晓得的是,为了这个码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治理局已经做了3年多的推开工作,这背后,药品生产企业和码号生产企业之间始终在博弈。
业内人士管这个小小的码号叫做药品电子监管码。国家药监局文件(国食药监办【2010】194号)规则,凡生产基础药物的中标企业,应在2011年3月31日前参加药品电子监管网,基础药物出厂前,生产企业须按规则在上市产品最小销售包装上加印(贴)统一标识的药品电子监管码。
文件还要求:从2011年4月1日起,未入网及未运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种类,一概不得参加基础药物招标采购。
药品电子监管是应用现代信息、网络、编码技术,对药品实行全历程电子监控的方式,由此发生药品唯一的“电子身份证”。有关部门介绍说:电子监管码属于一品一码,每个药盒上的编码都是唯一无二的,能够起到监控、追溯、查询作用。
据李福介绍,在调试阶段,该厂片剂线的生产才能只要本来的1/3到1/4,又恰逢销售旺季,4月份,某热销药品已经出现了两次断货。即使调试完,产能损失也要在20%左右。
除了生产才能下降,返工率上升也令企业头疼不已。假如扫错了码,整条线都得停下。检讨废码,而后同一条线上的药都要做重新关联。
李福所在的药厂,以前返工率连十万分之一都不到,但上了电子监管码以后,返工率增添到5%~10%。
为了适应“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要求,软硬件革新、生产速度下降、返工率上升引发的种种成本,让药企叫苦连天。但是,给药企生产包装盒的印刷企业,却从中找到了发财的时机。